解密长三角规划,勾勒我们的生活图景杭州将建成全球休闲旅游中心,常住人口不超过700万;宁波将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人口不超过400万部分敏感浙商将根据《规划》调整企业发展策略,普通百姓将率先在交通、就业、旅游、医疗等领域受惠。

解密长三角规划,勾勒我们的生活图景


杭州将建成全球休闲旅游中心,常住人口不超过700万;宁波将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人口不超过400万部分敏感浙商将根据《规划》调整企业发展策略,普通百姓将率先在交通、就业、旅游、医疗等领域受惠 

来源 钱江晚报 记者 石磊 日期 2010-05-26




5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多数媒体昨天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则消息。参与制订《规划》的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教授陈建军说,《规划》获批的消息公布后5分钟,就有采访电话打到他手机上。 

毫无疑问,这则消息很重要,有人称,这是长三角谋变的重要一步。这短短几百字的公文用语中,到底蕴涵了怎样的玄机?它到底会对长三角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对浙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对生活在这个长三角城市群的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批《规划》参与制订者,及对《规划》最为敏锐的产业者,他们的解读及反应将为我们初步揭示,长三角谋变的这一步,会如何走。

《规划》目标


2015年:全面实现小康

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000元,核心区77000元。(2009年,浙江省人均生产总值为44335元); 

服务业比重达到45%,核心区47%。(2009年,浙江省服务业比重为43%);

城镇化水平达到64%,核心区67%左右。(2009年,浙江省城镇化水平为57.9%);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核心区2.5%。 



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9000元,核心区130000元; 

服务业比重达到53%,核心区比重54%; 

城镇化水平达到72%,核心区75%左右。


《规划》定位 


长三角定位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 

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城市规模:杭州常住人口不超过700万 

《规划》鼓励人口向沿江、沿湾、沿海以及主要交通沿线、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不大的重点城镇集聚和转移,适度提高人口增长速度,同时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 

上海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000万以内;杭州、南京市区常住人口不超过700万;宁波、温州等城市市区常住人口不超过400万;湖州、嘉兴、绍兴、台州、金华、衢州等城市市区常住人口发展到100万~200万的规模。 


城市定位: 杭州将建成“四中心一基地” 

上海:强化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高端服务功能,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都市。 

杭州:充分发挥山水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建设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杭州都市经济圈。 

宁波:发挥沿海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石化、钢铁、能源和装备等临港重化工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商贸会展、滨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壮大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规划》参与制订者自述  

这个《规划》,我等了6年 

张水清 宁波市发改委规划处 

从2004年首次参加长三角区域规划有关会议,到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我等了6年。 

2004年秋天,“长三角区域规划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主要讨论的就是长三角区域不协调以及一体化统筹发展的问题。当时长三角区域的城市普遍有相似的四大困惑:区域不协调;产业雷同、恶性竞争激烈;环境恶化;基础建设还不完善。相关省、市领导都有个愿望,盼着国务院能有个统筹发展。 

京西宾馆的那次座谈会,被视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正式开始的标志。后来,2006年在杭州西湖国宾馆,2007年在上海,分别又举行了几次规模较大的会议。 

按照原定计划,《规划》会在那一期间发布实施,最后却一直迟迟未出台。原因之一是,“长三角”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经济较发达、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如何编制好这样的规划,难度很大。有人开玩笑说,我们是起了个大早,结果赶了个晚集。 


重绘长三角蓝图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副院长 傅金龙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高级经济师 秦诗立 

新出台的《规划》,在我们看来,一个深层的考虑是要进一步打破江浙沪三地的壁垒,实现“要素无障碍化流动”,包括金融、旅游、人才、信息等要素。 

这句话什么意思?举个例子:一个人,如果在杭州考出某个方面的资格证书,那以后去上海从事同类工作,就不用再考了。说得简单点,就是长三角要“一体化”。 

应该说,江浙沪三地的合作是很密切的。两省一市建立了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及城市经济协调会等制度。 

但问题依然存在。比如,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问题。严格讲,根据沪苏浙“一体两翼”共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在目前宁波—舟山港已经海运吞吐量全国第一、综合运输量全国第二的情况下,应当进一步发挥国际大港作用,实现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但目前的情况是,“群雄”并起的格局还依然存在,需要通过这样的国家级规划进行协调。 

现在,我们的目的就是统一三地的“发展蓝图”或“游戏规则”,这样,企业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拿西湖开放做比方吧,看起来我们损失了门票钱,却赚回了更大的旅游市场。 

有人问,那么《规划》到底制定了哪些打破壁垒的具体措施?现在我们只能回答:没有。《规划》就是一个“帽子”,国家给了你“先行先试”的权利,这个权利的政策空间有多大,需要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大胆创新。所以,未来长三角可能会冒出很多新做法,这就是发展的潜力所在。 

还有人问,《规划》到底对普通人有什么好处?我们回答:这份规划不仅涉及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也涉及到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等内容。未来就业、看病、旅游等一系列壁垒可能会逐步打破。眼前看得见的是:三地高铁都在建,交通时间已经以半小时为单位计算了。 

2008年~2009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长三角地区发展中存在的矛盾,特别是浙江、上海受伤较严重。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了20多年,如何继续保持高速运行?现在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助推力。